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今天是:
通知公告
关于对方城县城区部分道路命名方案...
通知
关于迎接全市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抽考...
民政局公告
全县民政系统在“三严三实”专题教...
十部委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
政务公开
热点文章
2015年1--7月份理论学习知识参考习...
方城县慈善总会2014年救助贫困大学...
当前位置:首页 > 下载专区

2015年1--7月份理论学习知识参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日期:2015-08-25 来源:

2015年1--7月份理论学习知识参考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1、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题和主线是什么?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我国未来更高奋斗目标的政治动员和大众化表述是什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总依据: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就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总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基本要求: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

4、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5、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措施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6、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方法:要正确处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提高操作能力和执行力。

7、关于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要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

与周边关系:强调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与时俱进,更加主动;睦邻、安邻、富邻。

中美关系:加强对话、增加互信、相互尊重、管控分歧、合作共赢。

中俄关系:发展面向未来、合作共赢、两国人民友好关系。

中欧关系: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

中非关系:对非合作讲“实”,中非友好讲“亲”,合作问题讲“诚”。

8、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9、“一带一路”指的是什么?

共同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10、习近平反腐方面主要论述?

反对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10、十八大郑重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11、习近平强调“反四风”的具体内容?

四风是指形式主义、社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12、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是什么?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13、在从严治党方面的论述:

强调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1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是什么?

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5、习近平关于深化改革的论述:

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16、习近平关于经济增长的论述: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

17、习近平在建设法治中国方面的论述: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18、习近平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的论述:

推动国家发展,核心价值观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19、习近平在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方面的论述:

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20、习近平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的论述: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21、习近平在走和平发展道路方面的论述:

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22、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相通,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23、习近平用“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自己知道”说明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用“发扬钉子精神”阐释政贵有恒的道理,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表明零容忍惩治腐败的决心,用“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形容青年时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用“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喜爱啤酒”说明不同文明既各具特色又能够包容互鉴。

24、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

25、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6、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时 政

1、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特别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推动科学发展、密切联系群众、加强道德修养、严守党的纪律等方面为广大党员作出表率。

  3、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自觉遵守廉政准则,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以权谋私,决不允许搞特权。对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都必须严惩不贷,决不能手软。

  4、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

  5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要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让每一个干部都深刻懂得,当干部就必须付出更多辛劳、接受更严格的约束。

  6、“四风”问题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密切联系。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作为党的干部,必须永不动摇信仰,做到坦荡做人、谨慎用权,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7、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

8、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9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二是下决心减少应酬,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三是实实在在做人做事,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四是对一切腐蚀诱惑保持高度警惕,慎独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渐。

10、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

  11、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下最大气力解决腐败问题,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断以反腐倡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12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些要求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也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

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13、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要正确行使权力,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处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关系。

14、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纪律建设,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法规制度,落实“两个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坚守阵地、巩固成果、深化拓展,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15、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规定我们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

16、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抓住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问题,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群体,完善制度,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

17、“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言简意赅、精辟深刻,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每一个“全面”都有其重大战略意义,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简单的并列、平行关系,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整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

全面深化改革

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

18、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9、201593日,是中国首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及其他有关活动的通知》,提出纪念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并对纪念活动作出总体安排。

2015年93日,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名义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

20、20155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调休放假的通知,20159月3全国放假1天。

21、为贯彻落实好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对关系河南未来发展的十个方面的重大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认为发展仍是解决河南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紧紧抓住发展不放松,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根据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结合河南实际,我们提出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四个河南”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两项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工作再上新台阶。

 22、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文明河南建设,围绕道德建设、法治建设、诚信建设和服务型机关建设,推动形成“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的良好风尚,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在全省组织开展“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主题系列活动:

  23“三亮三比三评”是为深入推进创先争优,主要是针对窗口单位及服务业岗位提出的一个口号。目的就是进一步展示党组织和党员风采,激发党组织和党员创争激情,提升群众满意度,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

24、“三亮”即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亮标准要公示服务内容和标准,方便群众办事;亮身份要亮出党员身份和岗位责任,接受群众监督;亮承诺要公示承诺内容,为民办实事。

 25、“三比”即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比技能要广泛开展业务擂台赛、岗位大练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比作风要转变政风行风,展示良好形象;比业绩要进行量化考核,激发履职尽责内在动力。

26、“三评”即领导点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

27、为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基层党员干部违反党纪政纪、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有人管、有人制止、有人纠正、有人追究,我市全面推行以教育强监督、以公开促监督、以明责严监督、以制度保监督,深入开展普遍督查、重点检查、专项巡查和及时调查的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机制,简称“四督四查”机制。

28、扎实开展“四督”

1)以教育强监督。教育是基础,只有抓实教育,才能强化监督。

2)以公开促监督。公开是前提,只有公开透明,才能促进监督。

3)以明责严监督。明责是关键,只有各级各部门责任明,才能做到监督严。

4)以制度保监督。制度是保证,只有制度完备,才能保证监督。

29、深入进行“四查”

1)普遍督查。(2)重点检查。(3)专项巡查。(4)及时调查

30、1212日,市委书记穆为民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直奔主题的四句话一出口,犹如磁石般深深吸引着与会领导干部。“我今天就讲四句话:团结凝聚战斗力、敬畏规矩树形象、忠诚担当事上见、落实见效真本事。”

31、团结凝聚战斗力,这种团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团结,不是‘小圈子’的团结,而是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下的团结,是凝聚发展合力的大团结。面对南阳爬坡攻坚、转型发展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团结局面,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到促转型、促发展、促和谐上。

32、敬畏规矩树形象。穆为民说,作为领导干部,我们必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遵法守法,知大小、知对错、知进退,树起自觉践行“三严三实”的良好形象。

33、忠诚担当事上见”时,穆为民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圆满完成两个“国字号”工程,靠的是忠诚担当。李华玲、陈廷江等先进典型,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忠诚担当

34、南阳的发展不缺思路、不缺方法,缺的是‘钉钉子’的韧劲儿。”

35、2014616日,市委中心组举行“学讲话、转作风、强党性”专题学习,集中观看电影《永远的焦裕禄》,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导兰考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书记郭庚茂在兰考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精神。市委书记穆为民主持并发表讲话强调,必须通过学习两个讲话精神,增强作风建设的自觉性,以焦裕禄为镜,以兰考为标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求真务实,坚持清正廉明,开出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努力改出为民务实清廉好作风。

36、穆为民强调,认真落实“9条举措”,抓好完善提升。

37、穆为民要求,认真筹备,开好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自我批评,做到“六不”:不“绕”、不“空”、不“假”、不“夸”、不“浅”、不“虚”。互相批评有“辣味”,聚焦“四风”,直奔主题。掏心见胆,坦诚相见,真正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效果。

38、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有57个意向成员国,定于2015年底之前正式成立。

 

法治热点面对面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这是历史的深刻启示。综观世界历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较好的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

2)这是现实的迫切要求。

3)这是长远的战略谋划。

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3、怎样把握总目标的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们描绘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则为我们绘出了路线图,指明了具体路径,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一是奠定了法治中国大厦的“三大基石”。

二是巩固了法治中国大厦的“五大支柱”。

①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②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③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④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⑤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三是设计了法治中国大厦的“施工方案”。

四是描绘法治中国大厦的“效果图”。

4、提出总目标的意义何在

目标犹如一面旗帜,旗帜高高扬起来了,才能凝聚人心,引领方向。

(1)它是凝聚思想共视的法治航标。

(2)它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

(3)它体现了国家治理总体战略的完善提升。

5、实现总目标有哪些遵循?

(1)必须坚持五个重要原则。①坚持党的领导;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⑤坚持人中国实际出发。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保证问题。

(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力量源泉问题。

(4)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的是价值追求问题。

(5)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精神支撑问题。

(6)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是现实选择问题。

6、为什么法治建设首要的是走对路。

法治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一个国家在特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下的治国模式。

(1)我们的法治道路要扎根自己的传统。

(2)我们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国情。

(3)我们的法治道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7、中国的法治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

(1)凝结着中国近代以来百余年的上下求索。

(2)凝结着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艰辛探索。

(3)凝结着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的成功实践。

8、中国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核心要义有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坚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这三个方面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指明了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制度基础,理论指导。

9、怎样走好我们的法治道路?

(1)增强道路自信;(2)落实重点任务;(3)深化体制改革。

10、名词解释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有哪些?法治与法制有联系有区别。法制是法律制度。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二者的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法制的立足和归宿。

11、党和法治的关系为何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答:回顾历史,如果党和法治的关系处理的好则法治兴;处理不好,则法治衰。这个问题,不仅关系法治建设的兴衰成败;甚至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

12、为何说“党大还是法大”是个伪命题?

答: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两者是根本一致的,从性质上看,党领导人民干的事业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我们搞的法治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治;从宗旨上看,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既体现了我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从任务上看,我们带领人民实现现代化,包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法定建设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所以说这样者是根本一致,内在统一的。

13、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怎样坚持党的领导?

(1)党领导立法;(2)党保证执法;(3)党支持司法;(4)党带头守法。

14、为何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答:对于行进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中国,法治是繁荣稳定的基石,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法治是执政兴国的支柱。(1)法治是党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2)法治是党完成执政任务的可靠保障。(3)法治为党攻坚克难提供有力武器。“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羽则国羽”。

    15、20141020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坚持依宪执政。

    16、2014124日,13亿多中国人迎来了第一个国家宪法日

    17、什么是宪法解释?

  答:宪法解释是宪法制定者或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对已经存在并且正在生效的宪法规范的含义所作出的说明。

  宪法解释是宪法发展的重要方式。当前,宪法发展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宪法修改、宪法解释和宪法惯例。为了保持宪法的相对稳定性,加之宪法修改的程序比较复杂,不可能经常采用修改的方式发展宪法,而宪法惯例又往往需要经过长期实践才能形成,因此,宪法解释就成为宪法发展中最具操作性的一种方式。

     18、依法执国与依宪治国是什么关系?

    答:宪者,法也,宪法就是法上之法、法中之法。为什么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这是由宪法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宪法是根本法、是总章程。  

依宪治国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从内涵来看,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思想基础和活动准则,也就是说,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都在宪法中得到确认和体现。

  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基础。从效力上看,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依宪治国为依法治国确定了最高准则。从权威上看,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不得超越宪法,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19、我国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我国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基础不同。西方宪政建立在资本主义宪法基础上,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而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二)领导力量不同。西方宪政表面看,是不同政党轮流执政,其实都是资本和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言人;而我们是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权力主体不同。西方宪政民主下的选举,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利益集团或少数精英群体力量;而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四)权力行使方式不同。西方宪政实行三权分立,通过分权制衡来维护资本和资产阶级利益;而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0、怎样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答: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的力量不仅因其地位崇高,更源于其有效的实施和监督。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完善宪法监督制度。没有监督制度,宪法就是没有牙齿的老虎

  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宪法解释,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精神,对宪法的内容、含义和界限作出说明,它比宪法修改更为灵活,能保持宪法的稳定性。

强化备案审查机制。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进行备案审查,是宪法监督的重要内容和环节。

    21、怎样在全社会弘扬宪法精神

  答: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只有宪法精神、宪法理念深入人心,宪法权威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培育和弘扬宪法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广泛弘扬宪法精神,在全社会树立起对宪法的信仰和敬畏。

设立国家宪法日。设立纪念宪法的节日,是很多国家的通行做法,目的都是增强全社会宪法意识,用宪法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公民责任。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我国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对于加强宪法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党员干部在遵守和维护宪法中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宪法至上,法治才有权威和尊严。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才有根基和方向,法治中国建设才能走上通衢大道。

    22、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2010年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涵盖我国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比较完备,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截至201412月,我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242件、行政法737件、地方性法规85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00多件。

    23、为什么会产生立法部门利益化、地方利益化问题呢?

    答:究其原因,是由于现行立法体制不完善造成的。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很不平衡,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国宪法确立了既统一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立法法对全国人大与国务院、中央与地方的立法权限划分、立法程序、法的适用规范和备案审查作出了全面规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立法工作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和程序。

    24、如何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和程序

答:健全人大主导立法体制机制。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立法权是宪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

    加强改进政府立法制度。目前,政府部门承担着大量的法律法规的起草工作,国务院部门还有发布部门规章的权力。

明确立法权力边界。在我国,除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外,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一些较大的市以及民族自治地方都拥有立法权。

    25、怎样推进开门立法

    答:健全沟通机制。兼听集思广益,沟通增进共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这些都将使立法机关更好了解公众的关注点和诉求。

    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人大代表参与立法的很多有效形式。

    加强组织协调。一部法律,往往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关系,涉及多个部门的权力和责任,必须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要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推进立法精细化。

  2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为什么是严格执法?

  ⑴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必须严格执法。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严格执法。⑶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严格执法。

  27、什么是事权?

  事权,是指一级政府在公共事务和服务中应承担的任务和职责。

  28、什么是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

  所谓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是指按照“谁决策谁负责”原则,对重大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无论时间过去多久,也无论事发时责任人是在岗在任,还是升迁调转或退休,都要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29、如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队伍需整合、执法要有据、裁量求公正、素质要提高。

  30、什么是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律法规对行政行为的方式、手段、范围等某一事项未作详细具体的明确规定时,国家行政机关根据自己的评价和判断,确定适当的范围,选择适当的方式手段,处理具体事务的权力。  

  31、怎样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完善制度体系、突出制约重点、推进政务公开。

  32、行政权力监督的八个方面内容是什么?

  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33、怎样理解司法不公的致命破坏作用?  

  司法是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总开关,是法律实施的核心环节。司法不公严重侵害群众合法权益。司法不公严重损害法律权威和法治公信。司法不公严重戕害社会公平正义。

  34、怎样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强化保障诉讼权利,严格防范冤假错案,切实解决执行难题,依法保障申诉权利。

  35、什么是疑罪从无原则?

  “疑罪”,是指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两难情况。新修订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一百九十五条对此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强调证明有罪的责任应由控诉机关来承担,控诉机关必须收集到确实充分的证据以证明犯罪,如果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36、怎样防止司法领域腐败?

  加大查处力度。只有重拳出击、猛药去疴,才能对司法腐败分子形成强大震慑力。提高队伍素质。司法人员素质高,才能惩恶扬善、弘扬正气,才能公正廉洁、克己奉公。推进阳光司法。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让司法权力运行从“暗室”进入“玻璃房”,才能防止暗箱操作,最大限度地压缩徇私舞弊的空间。强化监督机制。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的核心,就是规范和约束司法权的行使,以确保其依法正确运行。

  37为何法律权威要靠人民来维护?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只有人民内心拥护法律,全社会信仰法律,法律才能发挥作用,法律权威才能真正树立。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心中。”

  38、为什么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因为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是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无论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还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都离不开法治文化在精神与价值层面上的培育与熏陶。唯有让法治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法善治。

  39、如何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夯实法治宣传教育这个基础,强化道德建设的支撑作用,发挥执法司法的引领作用。

  40、什么是五年普法规划? 

  1985年11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规定从1986年起,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中,普遍进行一次普及法律常识的教育,并且逐步做到制度化、经常化,由此开始了中国法治史上的第一个五年普法。截至目前,我国已实施了六个五年普法规划,第六个五年普法规划即将于2015年完成。五年普法规划的实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性、社会性工作,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法治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41、为何领导干部带头是关键 ?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领导干部是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实施者、执行者,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法治意识如何,能不能推动和确保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直接关系到法治建设的成效。

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就会成为引导群众尊重法律权威、自觉守法用法的重要带动力量。如果领导干部不信法、不尊法、不守法,甚至带头违法,对法律权威的损害将更为严重,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也更为恶劣。由此可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建设法治社会,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自身带头了、做好了,就能以上率下,为全社会树立良好示范。

42、如何落实领导干部带头是关键的理念?

要带头学法,要带头守法,要带头用法。

43、什么是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以严守规则为基本要求,强调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不能触碰,凡事必须在既定的程序及法定权限内行动。法治思维的核心是权利义务观念,对于党员干部而言,除了具有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观念之外,还要有法治的权力观,即权力的有限性与程序性,以及守护法律、维护宪法与法律权威的职责意识。

44、为什么要发挥执法司法的引领作用?

  法律实施的过程,也彰显着蕴含其中的道德和价值理念,对法治文化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在执法司法过程中,如果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使法律成为“纸老虎”“稻草人”,而且对社会公正造成致命的破坏作用。因此,必须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法律实施的每个环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执法行为、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更好地营造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45、为什么要强化道德建设的支撑作用?

  没有道德的滋养,法治文化就缺少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思想基础。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其成为法治文化的重要源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大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46、为什么说法治观念是法治的重要基础?

  法律只有被认同、被信仰,成为内化在人们思想中、熔铸到人们头脑中的强大观念,人们才会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因此,必须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47、如何认识司法不公对法律权威和法治公信的危害?

  司法是国家强制力的具体体现,是法律权威的最重要渊源。“公生明,廉生威。”只有司法公正,人们才能对法律产生信赖和尊重。司法公正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存在于每一个具体案件之中,存在于每一个当事人的具体感受之中。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99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司法不公会严重挫伤公众对司法的信任,践踏法律的尊严和权威,进而对法治公信力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

  48、如何认识司法不公对群众合法权益侵害?

  司法活动承担着权利救济、定分止争的社会功能,人们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等各项权益保障都与司法活动密切相关。同时,随着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增强,遇事“找法律”“讨说法”的现象越来越多,司法途径成为老百姓维护自身权益的普遍选择。司法不能主持公道,就会造成对群众合法权益的严重侵犯。如果司法不公得不到扭转和更正,群众利益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法律保障。

  49、如何认识司法不公对社会公平正义戕害?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人民群众每一次经历司法不公,损害的都不仅仅是他们的合法权益,更是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罪恶不受惩处、正义无法伸张,社会公正也就无从谈起了。

  50、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强力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给予惩戒。可见,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齐抓。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大优势。这条法治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两手硬。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好,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走我们自己的法治道路,发挥好这条道路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切实推进以德治为基础的法治建设、以法治为保障的德治建设。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要应对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从根本上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当清醒看到,我国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单就法治论法治是不够的,必须着眼全局、系统谋划,特别要立足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重视加强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导,着力培植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观念,营造全社会都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文化环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

  51、怎样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道德教化,就是教人求真、劝人向善、促人尚美的过程,也是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渠道。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针对我国人情积习厚重、规则意识淡薄的情况,注重培育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在文化传承中涵养法治精神。几千年悠久厚重的中华文化,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也包含着丰富的法制思想,是今天我们涵养法治精神的重要源泉。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以法为本”“缘法而治”“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等思想精华,并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在文明创建中促进法治实践。道德重在践行,法治也重在践行。最好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具体实践中,感受道德和法治的力量,树立崇德尚法的思想。要把法治文化活动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广泛开展以法律援助、普法宣讲等为主题的志愿服务,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法治熏陶、增强法治意识。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乡村、社区、企业等基层依法治理,积极参与公共管理,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让法治的种子在人们心里落地生根,在全社会开花结果。

  52、怎样把道德贯彻到法治建设中

   立法要立良法。道德观念是法律规范的重要来源。自古以来,各个国家一般都把社会中基本的道德规范、重要的公序良俗,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我国2013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体现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但也有一些法律法规的某些具体条文和内容,存在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核心价值观要求不协调、不“合拍”甚至相悖的问题。在完善法律体系过程中,应加强与道德的协调和衔接,将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还应注重对法律的道德效果和道德风险的评估,对有违道德要求的法律法规及时废止或修改,使法律体系更加彰显道德的力量。

  执法要扬正气。执法既是法律行为,也体现鲜明道德导向。严格公正执法,是对法律尊严的捍卫,也是对先进道德的彰扬;而执法不严不公,是对法律尊严的无视,也是对恶行的纵容、对美德的贬损。必须通过执法行为,发挥法治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社会功能,促进清风正气的弘扬。执法要严格公正,对侵害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等行为及时予以规诫遏制,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执法要文明规范,体现人文关怀,既遵从法律标准又符合道德标准,既于法有据又合乎情理,防止粗暴执法、野蛮执法,使执法活动获得坚实的道义基础。

  司法要辨善恶。司法断案最能体现法律惩恶扬善的功能。要坚持公正司法,依法制裁和惩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让人们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法律很多时候只能作出原则性规定,而在司法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具体情况,这就要求司法人员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作出公正合理的裁决,真正起到引导社会向上向善的效果。要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惩治司法腐败,更好地守护公平正义、弘扬美德善行。

  53、怎样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明规矩,划定行为底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屏障。要重视把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让人们清楚地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绝不能做。要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让道德动摇之人心中有所忌惮,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要针对目前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人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

  惩劣行,形成警示效应。要继续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对社会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依法依规该劝导的劝导、该处罚的处罚。对食品药品等领域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严重无良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日常监管,查办大案要案,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高昂代价,发挥对整个社会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彰善举,弘扬美德义行。法律法规必须树立鲜明道德导向,保障实现善有善报、恩将德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保障助人者权益的法律。要继续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化解好人的道德风险,保障好人的合法权益,褒扬好人的道德行为,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千百年来,围绕法律与道德的话题经久不衰。今天的中国,让法治的阳光普照,让道德的清风吹拂,每个人的追梦之路、整个民族的追梦之路必将更加亮堂通畅。

  54、为何党内法规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有力保障

  历史经验表明,党内法规是管党治党的重要遵循。按照党内法规把党建设好,锻造出领导法治建设的中流砥柱,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提供有力保障。

  党内法规是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遵循的重要依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色、最本质特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在提出的建设“五大体系”的任务中,就包括完善党内法规体系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既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要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党内法规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引领。党不治,则国不治;党无纲常,则国无纲常。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只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搞好了,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自觉依照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办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实现。因此,必须在宪法法律基础上提出更加严格的党内制度约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推动国家治理逐步现代化。

  党内法规是促进国家法律法规实施的重要保障。党制定党内法规,调整党内关系、规范党内生活,为党组织和党员提供行为遵循;党又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秩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活动依据。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都是党和人民意志的反映,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党内法规执行得好,国家法律法规就能得到较好的遵守;如果党内法规执行得不好,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也树立不起来,依法治国也就无法实现。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努力形成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

  55、为何党规党纪比国家法律要严

我们党是执政党,是肩负神圣使命的政治组织,只有严明党规党纪,才能保证党的事业有发展壮大的不竭力量。

这是由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我们党是按照自己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为实现崇高的政治目标而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由先进分子组成的政治组织。“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只有党规党纪严于国法,以更严的标准要求和约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才能永葆党的先锋队性质。

  这是由党的执政使命决定的。我们党肩负着领导13亿多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责任重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党规党纪的存在,就是让每一位党员铭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特殊的使命。在领导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更多甚至更为严苛的要求,这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来说,是理应如此、不言而喻的。

  这是由党员的先进性决定的。党员是有着特殊政治责任的公民。国家法律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底线。党规党纪对党员的要求严于国家法律对普通公民的要求。

  56、怎样进一步完善党内法规

 抓紧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及时将实践成果固化为制度。着力提高党内法规的执行力。

  57、党内法规为何要同国家法律衔接和协调

  提高管党治党水平,需要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衔接好、协调好。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衔接好、协调好。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需要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衔接好、协调好。

  5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59、材料说明:位于长江之滨的江苏张家港,是我国犯罪率最低的城市之一。与之紧密相关的是,张家港还是首批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的县级市。早在20年前,这里就以精神文明建设成就享誉全国。长期的文明浸润,涵养了这座城市的法治文化,孕育了张家港人的法治精神。张家港的实践生动地说明什么?

答:说明道德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源头活水。法律依赖道德而被认同和遵行,一个人的道德觉悟提升了,必然会自觉尊法守法;全社会的道德水准提升了,法治建设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法治实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60“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说明什么道理?

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 ,只有法令不能够使自己发生效力。意谓治理国家必须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

  61、“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国弱”是什么意思

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分弱。说明依法办事是国家强盛的保证,如果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国家就很难治理好。

  62、2014年1月,中央文明办、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部门共同会签了《“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

  63、(党章)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全党必须一律严格执行。

  64、2012年5月,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被称为党内的“立法法”。

  65、怎么实现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有机衔接呢?

  必须坚持以党章和宪法为基本遵循,将党章规定的“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和宪法规定的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贯彻到党内立规实践中,保证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在统一。应切实做好党内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对于党规党纪中虽有规定但可以由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的,尽量通过法律法规来体现;对于法律既没有规定也不适合规定的事项,应由党内法规逐步实现全面覆盖;对于同实践要求不相适应的党规党纪,应及时修订或废止;对于立法法明确规定应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事项,党内法规不应作出规定;对于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应转化为法律的党规党纪,应及时通过法定程序将其转化为国家法律,逐步形成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机制。

  66、坚持法治德治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大优势。

  67、我们屡屡看到老人跌倒路人不敢扶的报道,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参考129)

法律法规必须树立鲜明道德导向,保障实现善有善报、恩将德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保障助人者权益的法律。我国大多数省区市也制定了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的政策法规,深圳市还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来为好人提供法律保护。要继续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化解好人的道德风险,保障好人的合法权益,褒扬好人的道德行为,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千百年来,围绕法律与道德的话题经久不衰。今天的中国,让法治的阳光普照,让道德的清风吹拂,每个人的追梦之路、整个民族的追梦之路必将更加亮堂通畅。

  68、清理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三种处理方式

  ------凡文件主要内容同党章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相抵触,或同宪法和法律不一致的,文件已明显不适应现实需要的,文件已被新的规定涵盖或替代的,一律废止。

  ——凡调整对象已消失、文件事实上已不再执行的,文件适用期已过的,有关事项或任务已完成、文件不需要继续执行的,一律宣布失效。

  ——凡文件内容不存在问题的,或者虽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影响继续执行的,或者目前尚无其他文件可以替代、废止时机条件还不成熟的,继续有效。

  69、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0、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71、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根据《条例》和《规划纲要》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推进,确保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72、为什么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衔接好、协调好。

这是因为,我们的法治体系是由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五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党内法规体系必须同其他四个部分相协调,特别是要同国家法律相协调。但目前还存在衔接不够、协调不够的地方,如部分党纪规定与法律重复,有些党纪规定需要转化为法律法规,等等。要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高度,注重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合力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