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王莽改制不仅没有解决西汉末年以来严重的土地兼并和流民问题,也没有做出休养生息的努力。相反,由于他头脑发热,实行错误的民族政策,甚至调动全部兵力讨伐匈奴和周边少数民族,使国内经济雪上加霜,加重了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造成百姓伤亡惨重,造成士卒挨饿、土地贫瘠、物价飞涨的局面。这时候国库被王莽折腾得够呛,再也做不出什么求饶的场面了。他干脆派人教住在关中的饥民煮柴做奶酪,类似于残缺的晋惠帝司马忠,人称饥民食肉糜。就算你开不了锅,你死定了,农民起义也跟着来了。
总之,经过最初的激烈折腾,收效甚微。再加上中后期王莽为了巩固政权,加紧政治控制,使得民怨沸腾,纷纷揭竿而起。
历史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三年(公元11年)开始,全国各地的人民饱受辛莽政权的频繁奴役,纷纷出逃为贼。从那以后,几乎每年都会爆发农民起义。凤凰二年(公元15年),婺源、戴军两地数千人造反。天丰四年(公元17年),天下更加动荡,盗贼群起。会稽年间,彝在常州(江苏苏州)领导起义,历时数年。同年,在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的女领袖陆牧。她执行了大屠杀,为她的儿子报仇,她的影响力迅速增长到成千上万。凤凰五年(公元18年),东海全体人民也领导起义,兵力数万。
此时南北都是成群响应,南方叛军人数从数千到数万或数十万不等。在北方,起义军有几十个,其中著名的有通马部、杜青部和城头子路部。甚至在统治中心首都附近的三福地区,也发生了无数的小起义,让王莽应接不暇。为了应对如此恶劣的控制局面,帝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不得不在抓贼城设置一名士官,负责长安的治安。
当时有两支最大的起义队伍,南方的绿林英雄,北方的赤眉军,成为反莽的主流。最终,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辛莽政权被《绿林英雄》推翻。
帝皇四年(公元23年)八月,没精打采的愚痴在长安南郊举行哭祭仪式,大概是祈求上帝不要崩溃。这当然是一场闹剧,代皇帝确实很有表现力,但是没什么用。因为同年十月,昆阳之战消灭了莽军主力后,绿林豪杰入侵长安,莽军在王毅等亲信官员的护送下匆匆逃往台湾。据说和他一起死的有一千多人。王莽手下一个从昆阳溃败逃回长安守城的将军王毅,与起义军拼死一战,寡不敌众,只好退守台湾等死。
看到自己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有点贪生怕死的王益的儿子王益和仆人王牧想逃跑。善良正直的王毅制止了他。父子与王莽相依为命,最后跟随王莽的千余人或死或被杀。
而王莽的死颇具戏剧性。在当时混乱中杀死王莽的商人杜武并不知情。直到学校的魏公彬问起杜武的情况,他才知道王莽的尸体在房间的西面和北面。功勋公客慌忙斩了王莽首级,挂在南阳城(绿林、宣汉的另起炉灶政权的临时首都)城头上,王莽的尸体也被军士们一个个剁成八块,不报血仇,百姓也一并攻下王莽的头,或者吃了他的舌头。这个被逼的天子竟然很不得人心,舌头当美味吃,死了当红烧肉。
不过据说王莽的人头还是挺值钱的,他的死人头后来被历代皇室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收藏(也算是对政治流星王莽的历史高待遇)。直到公元295年,晋惠帝(让灾民吃肉末的残缺天子)才因为洛阳兵工厂的大火被烧毁。唉!
(内容为网上素材改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